• 1 偏鄉教育政策
  • 2 台灣偏鄉地圖
  • 3 老師哪裡找
  • 4 教育資源
  • 5 孩童臉譜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偏鄉孩童臉譜(1) -- 小梅 (化名)


2015.6.24
 (吳淑鈴/報導)
(攝影/吳淑鈴)




來自新北市烏來福山部落的小梅,母親在幾年前因為長年酗酒過度,某天夜裡在馬桶前吐血而亡,父親以打零工維生,家裡整體經濟不佳,對於小梅的未來也只能任其自然發展。
小梅平常最喜歡騎腳踏車穿梭在福山部落的巷弄裡,問她想不想念書,她只露出簡單天真的笑容,彷彿那笑容就能抵擋一切的困難了~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2014兒盟偏鄉小學社團成果展

【夢想補給讚】2014兒盟偏鄉小學社團成果展 學習,是夢想的第一步】 兒盟開辦「偏鄉關懷服務方案」,提供偏鄉學校資源協助,讓偏鄉弱勢兒童接觸才藝,彌平­因缺乏外界新事物刺激,孩子對於未來想像的空白。 感謝所有捐款人支持,讓這些原本生命中充滿負向經驗的孩子,開始有了些正向的回饋,自­信也開始萌芽。



資料來源: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今周刊)

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封面故事摘要
撰文 / 今周刊整理
出處 / 今周刊   963期

2015/06/04
  • 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祕密基地的存在,就像一盞路燈,每個人都是點燈者。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這個路燈不能熄,它是一種方向感、一種歸屬,讓孩子可以沿著亮光,找到人生出路。

在東石鄉祕密基地,今年也念國小四年級的阿國(化名),他的身世則是另一種偏鄉弱勢「典型」。 

理著平頭的阿國,媽媽是陸籍配偶。剛到祕密基地時,瘦小的他是一個「憤怒娃」,動不動便嗆課輔老師:我要殺死你!言語暴力的背後,是一段抹不去的家暴陰影,和目睹父親自殺身亡的心靈傷害。 

經此衝擊,老愛逞凶鬥狠的阿國變得怕黑,即使嘴巴耍狠,但問起他害怕的事,他竟靦腆回說,「怕妖魔鬼怪。」直到現在,他經過父親上吊的房間仍有些惶恐,也不敢一個人睡。看似開朗外向的臉龐,內在的傷口尚未癒合。

很長一段時間,阿國不管在學校、家中都成了頭痛人物。剛開始到課輔班,和同學處不好,經常暴力言行相向,可想見這孩子的心裡,破了個大洞。

在課輔老師的陪伴和關懷下,阿國漸漸回復活潑本性,情緒變得平穩,開始喜歡數學,英文也從C組進步到A組。

城鄉沒有數位落差 卻有巨大的教養落差

總會攬著阿國,和他低聲交換心事的課輔老師林素每指出,阿國現在少見暴力和憤怒情緒。「他本身就很聰明,當情緒穩定下來後,不僅有自信,學習力也變好。」假日也要幫忙剖蚵的阿國,還興奮地告訴林素每說,他改善了剖蚵流程呢。 

傍晚六點,來接孩子下課的阿國媽媽形容,「兒子來這裡(祕密基地)三年了,以前講話比較大聲、脾氣很暴躁,現在改變蠻多的。」喜歡玩樂高積木的阿國透露,長大想當工程師,平常總是手機不離身。

有別於偏鄉與城市有數位落差的刻板印象,家境不算太差的阿國,對手機和電腦介面異常嫻熟。

回到家裡,晚餐還沒吃,就打起電動,成天和同學line,或者玩線上遊戲「英雄聯盟」,媽媽催他去洗澡時,他還找別人代打。

原來,許多偏鄉父母,尤其是新住民媽媽,不太懂得該如何教育孩子,雖然是經濟弱勢的家庭,父母卻寧可省吃儉用,仍會提供智慧型手機、電腦等3C產品,以物質來滿足孩子。 

城鄉沒有數位落差,卻有巨大的教養落差。 

孩子的秘密基地》陪伴偏鄉弱勢孩子長大 

紙風車劇團到偏鄉巡演時,發現許多孩子在戲台下閒逛,無處可去,於是,紙風車班底吳念真、簡志忠、李永豐、柯一正等人起心動念,於二○一三年七月成立快樂學習協會,為偏鄉設立免費課後輔導班。

在課輔老師細心陪伴下,弱勢孩子像是從沙灘回到海裡的海星一般,又活起來了。他們找回心靈安全感,建立自信心,重拾課本。「或許幫助有限,但這是上帝給我們機會服務這些孩子們。」 

嘉義東石鄉,只是一個小縮影。全台三六八鄉鎮,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溫暖的陪伴與鼓勵。目前,快樂學習協會在全台設有二十個秘密基地,照顧逾五百名學生;預計今年底可達到三十至三十五個據點。 

其實,從事課後輔導的單位,從政府到民間都有,「孩子們的祕密基地」與其他課輔班有何不同?快樂學習協會理事長吳念真說,成立祕密基地的目的不僅是照顧孩子的課業,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導引他們學習的興趣。

另外也結合在地資源。課輔班須由在地人推動,快樂學習協會成為經費與物資匯集平台,並引進博幼基金會提供師資培訓。

「台灣雖然很小,但每個地區不同,它必須有地區的特質。


」吳念真舉例說,像林碧亮夫妻在東石,他們熟悉附近的環境,找來的老師是當地人,同時也很了解孩子的家世背景。「當有感情做基礎,事情才可以做得長久。」 

吳念真希望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人陪伴,在旁鼓舞他們,即便是再小的承諾都好,都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這樣的事,讓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說不定有人拉他一下,給他一點點什麼,他當時可能不知道,但等他大了,他可能會覺得那是很大的轉寰。」吳念真如此期許。

「至於他是不是數學從零分到九十幾分,對不起,我一點都不在意。敝人考大學時,數學才一○.一八分耶。」他戲謔說。 

不過,吳念真坦言,做課輔班壓力很大,「我們一直在考量自己的募款能力。」

一個祕密基地平均一年預算約八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元之間,視學生人數多寡而定。換言之,三十個據點,協會必要開支一年就要三千萬元,吳念真說:「目前即便外來資源不夠,我們這些朋友自己掏出錢,還可以支撐。可是如果擴大到六十個、一百個,那真的要大家幫忙。」 

「如果小朋友心裡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一群同學、老師,除了他那個家有點脆弱之外,對他來說,漂泊的童年也不孤單,有個歸屬,也不會那麼容易被推到黑暗的地方去。」另一位快樂學習協會發起人簡志忠說。 

祕密基地的存在,就像一盞路燈,每個人都是點燈者。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這個路燈不能熄,它是一種方向感、一種歸屬,讓孩子可以沿著亮光,找到人生出路。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儲備教師、超額教師一堆,卻有學校找不到老師?

新新聞【特別企畫】
「代理」制度淪為羞辱教師的禍首2014-10-21 12:30

儲備教師、超額教師一堆,卻有學校找不到老師?

現行的代理老師制度對「先天不良」的偏鄉來說,成了致命殺手。其實偏鄉學校人數本來就少,減班不會太嚴重,本應更有條件聘任正式教師。希望政府能增加誘因,如小校不做員額控管;或將聘期拉長,表現優秀者也應直接留任。




文/李又如

八月中,眼看學校就要開學,連續考了幾間學校都落榜的儲備教師陳芳名(化名)正準備放棄,考慮是否另謀他職。朋友捎來這樣的訊息:還有學校找不到老師!但她仔細一看,除了地處偏鄉,這些學校徵的都是「代理老師」,讓她陷入猶豫。算了一下,代理老師福利比較差,還要自負交通、住宿……她最後還是嘆了口氣,「如果是正式的缺,我一定去。」

規定在一成以內,實則可達九成

一九九四年《師資培育法》公布後,打破了台灣單一化的師資培育制度,加上大專校院廣開教育學程,每年累積上萬名儲備教師。但少子化的浪潮同時也襲擊台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李雅菁表示,目前國中小學每年約減四千班,就有超過六五○○名老師沒有工作。儲備教師數量遠高於市場需求,教師名額理應非常搶手,每年教師甄試錄取率僅有一至二%,可知競爭激烈程度;但同時又有許多學校找不到老師。供給與需求,為何對不起來?
一切都是「員額管控」惹的禍。若碰上少子化的減班問題,教師變成超額教師,學校就必須將之轉介到其他學校。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多半會選擇聘任一年一聘的「代理老師」。雖然教育部將代理老師比例控管在八至一○%以內,卻還是有許多學校高達二至三成、甚至九名老師中有八名是代理的狀況。

一年就必須離開的代理老師,工作與一般老師無異。可是不只教學很難進步,每當學期結束,學生、老師都放假了,他們卻得不停考試,尋找下一年的歸宿。福利更是差了一大截,李雅菁提到,除了台北市以外,工作年資都無法累計,薪資便無法依照年資升級,薪水更是以月計算。以學歷為大學畢業的教師來看,十年的正式老師與十年的代理老師,年薪可差到二十幾萬元。

但年年都減班的現實在眼前,縣市政府多半不願意貿然開正式教師缺,代理老師也只能認分考試,或是轉往其他人生規劃,「畢竟誰也不想一考進去,下個學期就因減班變成超額教師。」

中央官員:補助經費、列管查看

李雅菁表示,代理老師制度對「先天不良」的偏鄉來說,成了致命殺手。

偏鄉地區由於本身地理位置差、交通困難,常常成為老師志願序的最末端。一般學校招老師,第一招限制有合格教師證的人,若沒招到,第二招則開放有修過教育學程的人,第三招是只要大學畢業都可以。李雅菁說,「而有些學校招到七招、十招,最後只要是人都可以進來。」

而目前代理老師的福利,台北市較好,不但年資可累計,薪水也給到十一個月;接下來預算較充裕的政府,如五都的其他四都,能給到十個月;剩下的,幾乎都只有九個月薪水可拿。勞保、健保都沒有的情況下,這些流浪教師甚至會去領失業補助。

「這會造成磁吸效應,老師們紛紛往福利好的大都市去,周邊區域自然較難找到老師,更別說偏遠的偏鄉地區。」李雅菁說,「你開出來的工作條件不夠好,就很難吸引人。」加上員額管制比例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訂定,但她提到,雖然員額控管是為了因應少子化的「不得不」,比例也不應過高,否則偏鄉地區永遠會陷在找不到老師的噩夢中。

國教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行政規劃及資源科科長郭玲如表示,目前有補助各縣市政府聘任正式老師的經費,也固定列管查看縣市政府有無落實,以評鑑方式規範,希望能逐年降低員額控管比例,「中央盡力在做,但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她提到,有很多學校找不到老師,但也有成功的例子,關鍵在於行政技術上的執行。

「有些學校除了地方政府的教師名冊外,也會自己建立名冊,掌握可使用人力,缺老師時,便可避免招了很多次都招不到人的情形。」郭玲如說,中央也盡力在幫忙,若需要編制額外經費、硬體協助,或提高誘因吸引老師來,只要提出計畫,都會予以幫助。

僅憑「熱血教師」無法解決問題


但因國教署只管「國立」國中小學,其餘九成的學校都歸地方縣市政府,所以也很難全面改善問題,若都只「鼓勵」,希望縣市政府比照辦理,恐怕很難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李雅菁則建議,偏鄉學校人數本來就少,減班不會太嚴重,更有條件聘任正式教師,希望政府能夠為這些「先天不足」的地方增加誘因,像金門縣就規定小校不做員額控管,全數聘任正式教師。或是將偏鄉的教師聘期拉長至二、三年,表現優秀也應直接留任,不要讓老師年年都得重新考試。

畢竟,偏鄉教育不能僅憑「熱血教師」解決,若無法從政策根本改變,提高誘因,偏鄉問題永遠都會是問題。●

資料來源:新新聞【特別企畫】「代理」制度淪為羞辱教師的禍首

http://wu24.blogspot.tw/2015/05/6-890-3090-2013121545124.html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偏鄉小學校長們  憂心孩子未來:十二年國教上路,偏鄉學童面臨更嚴重的學習落差

偏鄉小學校長們 憂心孩子未來

十二年國教上路,偏鄉學童面臨更嚴重的學習落差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廣編企劃製作

6點鬧鐘響,雖然是週六,但曾南薰校長仍然準時起床、出門前往學校,嘉義的天氣依然微涼有濕氣,每週六一次的作文課時間又到了,8點不到許多孩子已經陸陸續續進到教室,拿起上課要用的書本、用品,開始做課前溫習,一下子四間教室90幾個孩子就坐滿滿催促老師趕快開始,周末的作文班現在是嘉義松梅國小學生最期待的一堂課。雖然冬天的天氣有點涼,但班上學習的氣氛卻是溫暖的。

中國信託點燃生命之火時間回到四年前曾校長剛到嘉義縣朴子市的松梅國小任教,對於傳統農村孩子的第一印象「文化刺激不利,生活經驗不足,父母務農靠天吃飯,每天辛苦工作只圖溫飽,回到家也無力指導課業,這些孩子的未來怎麼辦呢?」

每次說到這件事,校長的憂慮總掛在臉上,深信持續地接受教育是改善貧窮循環鑰匙的曾校長,因此在到校的第二年開辦了周末作文班,「要孩子周末來上課真的很難」校長笑笑地說,「原本想透過父母的力量讓孩子來作文班,一家一家的拜訪、說明,但我發現我錯了,解決當前家裡的需要及困境才是父母們所關心的,他們周末不是協助家裡的農事,就是在家處理家務,功課似乎只留在上學的時候」,「後來我每周六一早一家一家去敲門,一家一家去把孩子帶出來,持續了一年多,才開始陸續有家長認同我的作法,自己帶孩子來上作文課」,因為家長的支持及「點燃生命之火」善款的協助,現在的週六作文班從30人的迷你班擴編到90人,還依照孩子程度分成四個班級,聘請了專業的老師到校內帶領孩子,孩子經常參加縣內比賽得到好成績,去年更有同學獲得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小作家圖文創作大賽的優選,對校長及學生來說是非常大的鼓舞。


根據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與兒福聯盟共同合作,於2013年1月21日發佈的「偏鄉弱勢兒童學習貧窮調查」發現,偏鄉老師認為54%偏鄉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少,七成二偏鄉弱勢學童家中教育資源不足,沒有書桌、字典、參考書……,七成平常沒補習、五成沒有學才藝,三成完全沒有參與過藝文活動,除了經濟上的投資外,51%的偏鄉家庭沒有能力看顧孩子的課業,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提供很少的支持,也難怪三成偏鄉弱勢學童不在意自己的功課,24.8%不想升學。

還好在這些偏鄉弱勢學校還有很多像曾校長這樣熱心的師長,不只是願意在學業上幫助孩子,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和精神關心孩子,甚至還取代了部分家長在教育、甚是生活料理或是心理支持上的功能。調查發現,有55.6%偏鄉老師表示常常需要幫學生籌學費、73.3%要指導孩子的衛生習慣(比方說刷牙)、甚至52%要陪看醫生、68%要處理孩子家裡發生的問題……。在偏鄉地區,師長不僅是孩子師長,也成了家長,出現了明顯教師「親職化」的現象。

憲明國小郭又方校長對「親職化」現象也有很深的體認,位於宜蘭三星鄉,學校就座落在太平山腳下,學童家長大多務農或打零工,孩子回到家就是到處晃來晃去父母無力也無法管教,三年前校內申請政府及兒盟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合作的「點燃生命之火--偏鄉100兒童關懷計畫」的補助,開始推動「夜光天使」計畫,不只提供課業輔導,校長還親自下海帶領各種多樣體驗式課程,包水餃、做卡片、閱讀運動…等,也運用了點燃生命之火的經費為孩子安排「城市交流」體驗,期待增加孩子生活多元的經驗及自理技能,慢慢地,學生們開始有了轉變,上課變專注了、也開始自動自發的寫功課,對憲明國小的孩子來說,老師再也不再只是老師,而如同「家人」一般,「不僅記得住每位學生的名字,連學生家的兄弟姊妹也都清楚得很。」校長自豪地說。


「但我們做的也就是希望在國小階段打好基礎,讓他們畢業可以跟得上別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變壞…但說實在的,還是很擔心!」國小階段在老師的羽翼下,偏鄉弱勢孩子大多都還能勉強跟上一般孩子學習的腳步,但國小畢業後升上國中卻充滿了未知。兒盟調查也發現,有將近一半的國小師長(43%)認為班上的孩子有上國中後跟不上別人的問題、甚至有一成覺得孩子會中輟。

即使是標榜教育公平性的12年國教即將上路,一南一北的校長都有同樣的擔憂,制度不確定、配套措施不完整,加上偏鄉弱勢學生家長普遍對教育制度冷感及被動,讓偏鄉弱勢孩子的未來更令人擔憂;曾校長表示原先教育部期待學校透過「補救教學」來改善學生的學科能力,但偏鄉長期面對師資不穩定的窘境,讓學生無法得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這群未能完成補救教學的偏鄉弱勢學生升上國、高中之後,成績很可能會直線地加速滑落,加上偏鄉弱勢學生不像城市學生擁有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與參與機會,多元展能的可能性相對狹窄,在十二年國教的超額比序上表現較無競爭力,最後課業上的低成就及師長的約束少,因此偏鄉弱勢學生很可能在升上國中後輕易地放棄學業甚至誤入歧途,曾校長從長期觀察中得到體悟也為孩子感到憂心。

中國信託點燃生命之火大環境的不景氣,沒有家庭的期盼與鼓勵,再加上國高中學校的師長對孩子的支援薄弱不如國小階段,偏鄉弱勢孩子普遍不知道未來的定位在哪裡。依「偏鄉弱勢兒童學習貧窮調查」發現44.7%的孩子覺得比不上別人,23.3%覺得自己渺小,17.6%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國小階段孩子就對未來及自己不抱持期待,更別提對長遠的未來有什麼期待了。

「孩子對未來充滿想像的,老師辛苦點沒有關係,我們努力的是讓孩子不要還沒有長大就注定貧窮,因為我們相信,只有受持續教育才可以讓孩子改變貧窮、夢想未來」校長堅定地跟我們說。持續教育,會是孩子們夢想未來的翅膀!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與兒福聯盟長期關照偏鄉弱勢學童,深入全台70多個偏遠鄉鎮中的 150所資源缺乏小學、照顧2000個弱勢學童,幾年下來看到好多偏鄉角落默默為孩子未來努力的老師、校長,卻常常因為缺乏後援而無以為繼,甚至有不知為何而戰的慨歎…。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8289&pnumber=1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偏鄉教育也可以不一樣:專訪王政忠

2011.9.21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偏鄉教育也可以不一樣:專訪王政忠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偏鄉教育也可以不一樣:專訪王政忠

  在二零零八年以前,我幾乎不曾抬起頭來去關注這個校園以外的教育環境,不在乎缺乏的教學資源,不計較克難的校園設備,不清楚先進的教育理論,不去想這樣做那樣做值不值得、應不應該。

  我的目光只集中在我的學生身上,想盡一切辦法,要守住並提升他們的基本能力,要提供並創造他們的成功機會,要激發並內化他們的學習動機,要塑造並永續他們的學習氛圍。
  二零一一年,我決定了一個更為巨大的選擇—寫下來,變成文字。除了是為了傳達一種價值—關於教育可以改變孩子命運的價值,更希望分享一個關於教育工作者其實可以嘗試的方向,或許,可以讓這樣的答案不僅只是我們的答案。—摘自《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王政忠自序

  偏鄉弱勢的孩子,家境貧困、外務眾多、缺乏教學資源、課業上不易成就,是否仍能有改變人生的機會?只要有愛與關懷,礫地也能發新芽!

  時間回到十三年前,位在全臺灣最窮的平地鄉之一、全南投稅收最少的中寮鄉爽文國中,遇到了九二一大地震,校舍全毀,前途茫茫。

  曾經在此處實習的王政忠老師,原打定主意要離開此處到大都會區發展;卻在災後返回學校,見到了兩個大哭的女學生,訴說著家破人亡,問他:「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出身於貧困家庭的他,重新思考自己投身教育的初衷,以及成長過程中老師的關懷,決定回到爽文國忠,幫助這群孩子也能獲得公平且優質的教育資源。

  他聯合學校教師團隊,積極紮根學生基礎教育,並在校長的支持下開辦多元課程,並且設計「教學護照」,推動跳蚤市場競標,讓孩子能把學校榮譽,換做對家計有實際幫助的物品,增加家長的支持互動及學生自信。爽中畢業生對學校充滿懷念,成立「青年軍」輔導學弟妹課業,更獲得優秀志工團隊獎項。

  教育,是引導人成為真正的人的過程。在教改議題討論正熱時,王政忠老師用行動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誠品站專訪王政忠老師,談談這十三年來的點滴甘苦。


誠品站:九二一大地震後,國內外愛心資源湧向災區,帶動弱勢偏鄉,您也決定重返爽文國中。這個時間點,是否是讓學校改頭換面的關鍵因素?

王政忠:地震前到爽文國中實習,看到學生的學習態度、求學的環境,老實說是非常排斥的,整體環境和都市落差太大。雖然我在求學過程中有三個老師幫助過我,投身教職除了圖溫飽外也是因為想回饋幫助孩子,但當時更想在都市區當個名師,施展教學的魅力。我告訴自己,時間一結束我就要離開。

  學生問我要不要回來,那句話是我開始思考的催化劑,讓我回想投身教育的初衷。這是重大的選擇,我猶豫再三,直到和謝百亮校長一席話後,覺得可以跟著校長一起努力,或許有改變機會,應該留下來,讓孩子得到應得的對待。

  九二一地震後的重建,的確是一個好的時間點,人力物力聚集充滿了希望;但是沒有化為行動落實,也只能是一場空。所以我們從生活教育開始做起,前兩三年用盡各種方法,幫助學生改變行為和態度,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如何。

  不過由於社會協助災區重建的風潮,當時位於災區的學校老師,內心也激發一股想幫助孩子的心,跟著我們一起動,對學生多一分的照顧與關懷;可是大家都沒想到我會堅持那麼久。(笑)

  幾年投入下來,學生改變產生學習動機,轉過來影響老師,讓這種改變成為常態,開始新的互動,希望工程就有了好的開始,我想是諸多方面的機緣配合。

誠品站:您才剛離開校園不久,卻能掌握學生心態,為何您這麼了解他們?為何又決定從生活教育開始做起?

王政忠:這和我的生活經驗相關。中學時期我曾被老師叫起來罵,罵我上課不認真聽課、又不參加課後輔導的話,成績不可能提升;但老師不知道的是,我回到家要照顧弟妹、洗衣煮飯,家裡沒有大人管我、更沒有人理我。

  比照這群學生,他們的生活也是一樣辛苦。當學生遇到農忙時間,回家可能要剪檳榔蒂或者採收柳丁,他要如何照顧功課?地震後,我曾到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外表看來寬闊的重建鐵皮屋,走進去後,發現客廳、臥房、廚房的分界僅用衣服隔開,一家四口擁擠的住在一起,連張書桌都沒有。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怎麼忍心苛責他回家不寫功課?

  理解這群孩子後,不代表就要認同他們的行為,包容學生沒有用,因為他們未來要出社會,總要面對現實的考驗;我們能做的,是幫他設想,從旁協助學生解決問題。

  孩子在地震中受到驚嚇,加上原本就弱勢的環境,在這群孩子不馴的外表下,背後隱藏的是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他們做事時,可能不知道這樣是對還是錯,就算錯了,也可能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當我們引導學生往對的方向前進時,學生也沒有太大的排斥,因為終於有人願意指點出正確的方向。

  我認為,老師在教導學生時,把愛放在前面,關懷關心放在嘴邊,堅持原則化成行動,學生感受得到,會跟著你走。要是老師只將堅持放在前面,學生看不到你對他們的關心,會產生抗拒的心,你罵他,他只會更裝死,一點幫助都沒有。

  當學生明白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基本道理並且願意遵從時,就是很好的開始,因為這代表這群孩子是受教的!生活教育是一切的根本。


誠品站:在學校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您仍堅持推動多元教育。為何多元教育那麼重要?

王政忠:在偏鄉弱勢,要創造多元教育環境非常不容易。由於學生人數少,教育部規定編制的老師更少,使得老師往往要兼很多非專科的術科課程,例如音樂、美術、體育…等。

  術業有專攻,有心準備課程的老師,造成身心俱疲且額外負擔大,這也是偏鄉老師流動率高的原因:而無力負擔的老師,往往將這些課程拿來自修、看影片,甚至拿來考試。老師累是一回事,學生得不到專業的對待,是更大的問題。

  震災後,政府撥了一筆經費,讓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的教育,也讓學生不覺得學校無聊,不排斥學校。我卻認為它還有更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成功經驗!

  偏鄉弱勢的孩子,在成績導向的教育趨勢中成就感低,她們失去了成功的美好經驗,學習過程中更為退縮,當外界需要他、能給他成就感與肯定時,就會造成中輟、蹺課等結果。

  我們希望這群學生們能多留一點時間在學校,開設他們感興趣、擅長或富挑戰性的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在其中,學生獲得讚美和成功經驗,就能建立自信,勇於面對其它挑戰;在學科上也能勇於嘗試,克服逃避與害怕挫折的心態。

  體制內無法解決多元教育的問題,就尋求體制外的管道,用兼課、社團、專長聘等方式來聘任專業老師。目前我們只有美術、音樂的專任老師,還有許多科目出缺,但即使只有一點點資源,也為學生開創了新的舞台,成果出色。

  體制外的努力我們已經做了六七年,而目前教育部開始執行「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好幾個學校可以合聘一個專長老師,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誠品站:十數年的教改對學校教育是否有所影響?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是否會有所影響?


王政忠:九年一貫的重大精神是課程鬆綁,主導權回到老師學生。對我們學校來說並沒有差別,因為沒人管我們在幹嘛!所以我們一直能做想做的事情﹔課程鬆綁,只是能讓我們更名正言順地放手去做。

  教改不變的宗旨,在於養成學生的基本能力。學生能擁有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並瞭解開發自己,能做出自己最有把握的選擇,而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國家之福!這也是十幾年來,一直存在的挑戰。

  有的老師認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因為不考試,學生就不聽課了。或許應該換個角度想:花費在準備在考試的時間,可拿來培育學生的多元能力,檢驗方式也能更開放。或許未來不用在填鴨分數上斤斤計較,但如何讓學生擁有基本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抱持好的學習態度,是更大的課題。

  大眾對十二年國教充滿恐慌:政治人物因選票壓力而發言,直升機父母不了解教改目標擔心孩子未來,老師則因沒有奧援失去了發聲的勇氣。我認為教育部的用意是好的,讓教育回歸培育基本能力,希望教育部能更勇敢堅持,家長及教師深入思考教育的目的。


誠品站:教師節將至,能否給普天下的老師打打氣呢?

王政忠:每位老師面臨考驗不同,但在內心深處都要擁有正向堅持。

  我會提醒自己:現在教導別人的孩子,是影響著自己的未來,因為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當老師有這種體認時,會用盡各種手段來影響學生,卻不會不擇手段。

  老師應當像「司機」一樣,載著學生在學習的路上,如何讓乘客願意上車、留在車上的時間很開心,下車時願意說謝謝。當更多乘客成為你的追隨者,你就要成為「超人」,不能只依循路線,而是要改變生命的基調了!

  當老師為了解決問題不擇手段時,學生也能感受得到,事情難以解決;但當老師有使命,在家長和學校為難時,能有把握說服對方,也能瞭解學生個別差異輔導之。我們一起加油!

【簡介】
王政忠
SUPER POWER教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南投縣第六期國中主任班結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現在是南投縣立爽文國中教導主任。
但他最喜歡的頭銜是爽中青年軍的頭子!
因為在成長的路上經歷過舉目無親的孤單、徬徨與無助,所以他知道沒有家庭溫暖的青少年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因為在求學的路上經歷過自力更生的辛酸、坎坷與咬牙,所以他知道沒有師長扶持的孩子們為什麼會認輸認命。
因為教育,讓他得以從貧窮翻身,所以他投入教育;因為老師,讓他得以從弱勢脫困,所以他成為老師。
因為愛,所以他在位於全臺灣最窮的平地鄉鎮之一的學校落腳,為弱勢的孩子們構築希望、創造機會、堅持夢想。
他的信仰是學生,他是超人教師!


資料來源:誠品站

[調查報告] 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表記者會 點燃生命之火號召「希望紅包」 幫助孩子快樂上學去

[調查報告] 

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表記者會

點燃生命之火號召「希望紅包」 幫助孩子快樂上學去

2013-01-21

點亮希望 夢想未來 點燃生命之火需要你

      M型化社會的發展下,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似乎也呈現兩極化發展的樣貌。有數據顯示台灣有子女家庭一年教育費近20萬,除此之外高低所得家庭教育支出費用也相差近十二倍。當有些家長安排了數萬到數十萬的國外營隊或旅遊活動希望讓孩子增廣見聞的時候,卻有一半以上的偏鄉老師要替學生的學費發愁(55.6%常常幫孩子籌學費),甚至班上有31%的偏鄉學生未來恐沒錢繳國中學費。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所做的「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現,偏鄉弱勢孩子不僅吃不好、穿不暖生活貧困,學習貧窮的狀況更令人擔心,包括

學習資源的貧窮偏鄉弱勢學童家中的教育資源不足比例71.5%,與優勢學童相比相差16倍以上,同樣是台灣的孩子,偏鄉弱勢學童和優勢學童卻存在明顯的數位和閱讀資源的落差,也缺乏文化刺激的機會

學習能力的貧窮:教育資源的落差也實際反映在孩子的學習能力上,僅半數偏鄉弱勢學童能答對基本學力題目,與優勢學童相差近三成,也有近二成的偏鄉弱勢學童反應平常上課大多聽不懂。

  除此之外愈來愈受重視的英文能力,偏鄉弱勢學童更是明顯差一大截,調查發現幾乎全部偏鄉弱勢學童(94.9%)沒有接觸任何英文雜誌、超過四分之一(25.2%)偏鄉弱勢學童甚至無法寫完26個英文字母

  面對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的制度設計比得是學才藝、上台比賽、拿獎狀等,對弱勢學童來說更是拉大了他們和優勢孩子的差距(最高相差兩成左右),讓弱勢孩子更欠缺靠教育「翻身」的機會


      農曆年前,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與兒福聯盟共同召開記者會,具體呈現偏鄉弱勢孩子在學習上面臨的匱乏和需求,並邀請了雲林偏鄉的六位小朋友共同分享了長大後的夢想,六年級的小如,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介紹吳季剛成長努力的歷程書籍,深深被感動長大後也希望能像吳季剛一樣成為服裝設計師,也希望能多點機會上網學習相關知識。

  現場也邀請到實際服務偏鄉國小的師長與我們分享第一線上看到的狀況,桃園瑞原國小蔡澍勳校長說:「偏鄉孩子普遍都會遇到報告中所提到缺乏學習動機,因為他們必須要擔心更多家裡的問題,比方說晚上要吃甚麼、爸媽不在家會想念爸媽等等;而最近寒假來臨,許多孩子都跟老師說不喜歡放寒假,因為家裡沒有人在家,在學校比較好玩。」

  遠從屏東山地部落來的望嘉國小紀逢祥主任說:「聽到調查報告結果,似乎就是在說我們學校的孩子,教育資源不足,家裡沒有人可以教功課,又沒有錢去補習,所以普遍孩子學業成績較為落後,尤其令人擔心的,國小落差狀況還不會這麼明顯,到了國中跟不上別人的情況會更明顯;有些家中經濟狀況較不好的學生,就會因此不想繼續升學早點就業協助家計。」

      兒盟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學習資源、學習能力甚至是學習機會也都是相對貧窮的,實在令人擔心,這些孩子的未來會不會淪入繼續貧窮的代間循環中?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高人傑執行長則表示:我們一直相信,教育是扭轉貧窮現況的唯一希望,若社會大眾能夠適時幫助弱勢孩童,他們有機會擁有更好的人生。因此,中國信託與兒福聯盟再次呼籲社會大眾一起來關心偏鄉弱勢學童的學習貧窮問題,尤其歲末年終之際,更盼望社會大眾能分享您的一點喜悅和愛心,您的捐款將成為弱勢孩子們的教育基金,而這將會是今年過年送給孩子最有意義的希望紅包。

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關注學習M型化問題

       同樣是台灣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因為地域和家境而有完全不同的學習世界?為具體呈現地域和家中資源對於學童的學習影響程度,兒盟今年特別關注台灣資源優勢學童與偏鄉弱勢學童之學習樣貌,並呈現兩者差異

  本次調查於2012年9月24日至10月12日期間施測,以台灣本島五、六年級國小學童為母群體,區分家庭資源優、弱勢指標,係採用聯合國家庭財富量表(FAS)之項目,並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其中一般兒童部分,總計發放1,544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1,330份,其中家中資源較多之優勢學童樣本數為239,佔18%;偏鄉兒童總計發放1,335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1,213份,其中弱勢學童樣本數為238人,佔19.6%。另外,也針對兒盟服務之偏鄉學校老師進行調查,希望更了解孩子的處境,成功回收225份。

以下是調查的主要發現:

■ 教育資源的貧窮

數位落差、閱讀落差、文化刺激落差…,七成二偏鄉弱勢學童輸在學習的起跑點上

     有數據顯示台灣有子女家庭一年教育費近20萬,除此之外高低所得家庭教育支出費用也相差近十二倍。

  兒盟調查也發現,偏鄉弱勢家庭的教育投資明顯不足:七成二偏鄉弱勢學童家中的教育資源不足,比起近九成以上的優勢孩子(88.3%)家中至少有三台以上的電腦,近六成偏鄉弱勢學童(58.7%)家中沒有電腦或網路資訊類相關資源

  除此之外優勢學童家中藏書普遍超過30本,卻有66.4%的偏鄉弱勢學童家中書籍不到10本,另外在常見的學童刊物中,47.5%偏鄉弱勢學童平常完全沒接觸,反觀優勢學童41.6%接觸到三種以上,呈現明顯的閱讀落差情形。

  開學的時候他們不會換新書包(66.7%)、買新課本(64.6%)、新制服(76%),甚至有一半以上孩子(52.4%)擔心沒有錢參加戶外教學,更沒有錢可以補習或是學才藝或是去欣賞藝文活動。尤其更令人擔心的,有一半以上的偏鄉老師(55.6%)甚至表示需要常幫學生籌學費,他們也擔心班上31%偏鄉學生未來沒錢繳國中學費。

■ 學習能力的貧窮

英文落差、基本學力落差、上課聽不懂…,七成偏鄉弱勢學童擔心國中跟不上,一成自認只能國中畢業

      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再加上家長無暇或無能力看顧孩子的功課(偏鄉老師認為班上51%學生有此問題),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表現,調查發現,94.9%偏鄉弱勢學童平常沒有接觸任何英文雜誌,四分之一以上偏鄉弱勢學童(25.2%)無法寫完26個英文字母,此外,四分之一的五、六年級偏鄉弱勢學童(25.3%)無法答對四年級的英文題目,英文能力在國小階段便已明顯落後一般學童,令人擔憂英文能力日益受到重視下,偏鄉弱勢學童和一般學童的差異與不利將更加明顯。

      英文不好,一般課業也趕不上進度,調查比較優勢學童和偏鄉弱勢學童在一般課業程度的差異,近半數高年級的偏鄉弱勢學童(47.9%)無法完全答對中年級就該會的題目,明顯高於優勢學童,更有近二成的偏鄉弱勢學童反應平常上課大多聽不懂。即使偏鄉弱勢學童的課業能力明顯比優勢學童差,卻缺乏補救的機會,半數優勢學童(49.4%)平均一週補習兩科以上,相較之下有68.4%的偏鄉弱勢學童完全沒有補習。

  走訪偏鄉,老師也普遍反應偏鄉學童因程度落後而對課業缺乏信心、興趣缺缺,也難怪調查發現七成(70.3%)偏鄉弱勢學童擔心自己未來升上國中後課業會跟不上,四分之一(24.8%)的弱勢學童在小學便已萌生不想升學的念頭,一成二認為念書沒有用,連他們的家長也有三成(29.1%)不在意孩子的課業表現。在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百的現在,只有三成五偏鄉學童(34.5%)認為自己可以念到大學以上(包括碩、博士),甚至一成一偏鄉弱勢學童認為自己未來學歷僅有國中畢業。


■ 學習機會的貧窮

沒機會上台、沒機會參加科展也沒機會學才藝,十二年國教提供教育機會的公平性還是加重教育M型化?

      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大打著提高教育的公平性,讓大家都可以讀高中,但進一步了解制度設計並沒有提供更多機會給有心向學的偏鄉弱勢學童。

  調查分析各縣市公布的十二年國教的超額比序項目,包括擔任幹部經驗、出去比賽且獲獎經驗、甚至參加科展…等等偏鄉弱勢學童的表現都低於優勢學童約一到兩成左右,以擔任幹部為例,超過六成的優勢學童曾擔任幹部,僅約四成五的偏鄉弱勢學童有此經驗,更不用說當優勢學童家長忙著帶孩子參加比賽拿獎狀、學習各種才藝增加自己超額比序競爭力的同時,偏鄉弱勢學童卻可能因為要幫家裡賺錢、照顧生病家人而請假不能上學,不但跟不上課業進度,更因為上課缺席而影響比序表現。

      兒福聯盟陳麗如執行長:過去偏鄉或是經濟較為貧窮的孩子,只要認真苦讀就有機會念好高中、上好大學,但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不僅比的是要會念書、還要會很多才藝、有很多社團活動經驗,對有心向學但資源卻相對貧瘠的偏鄉弱勢學童都較不公平。」偏鄉小學老師表示:當都會地區家長針對十二年國教議題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大部分忙於生計的偏鄉家長根本不知道也不關心十二年國教是什麼,對偏鄉弱勢學童或家長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可不可以繼續念高中,念甚麼高中,而是有沒有錢可以繳交高中的學費?或是念了高中就不能幫家裡賺錢了!

■  點燃生命之火,點亮孩子的學習新希望

      兒福聯盟陳麗如執行長表示:調查發現無論是教育資源、文化刺激、家庭支持、基本學力測驗和超額比序項目,偏鄉弱勢學童的表現和所獲得的支持都遠遠落後於優勢學童。

  長期處在學習貧窮的困境中,也難怪和一般學童相比,偏鄉弱勢學童普遍對未來生活感到悲觀,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44.7%)、很渺小(23.3%)、甚至覺得自己未來沒有希望(17.6%)。中國信託高人傑執行長表示:童年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偏鄉弱勢學童卻已對自己感到擔憂與悲觀,這些孩子在國小階段便與他人有如此明顯的差距,令人難以想像未來的國中生活,甚至是十二年國教上路後,他們是否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

  「點燃生命之火」專案努力的目標,不僅是改變孩子貧窮的現況,更期待給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而我們相信改變孩子未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和學習。

弱勢孩子的夢想需要靠大家協助完成


資料來源: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74


2013台灣偏鄉學童課後生活困境調查報告

2013台灣偏鄉學童課後生活困境調查報告

作者:兒福聯盟
2013-12 Web only 

儘管孩子們都非常懂事,甘之如飴地付出,這樣的早熟令人心疼。為了還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孩子維持溫飽減少煩惱。


攝影:兒福聯盟

「家庭」是所有人的避風港,在外面遇到再大的風雨,只要回到家就能不用擔心任何事,而學齡中的孩子們,每天到學校之後就開始期待放學,期待回家看電視卡通上網打電動,享用爸媽準備的大餐;或者是忙著上各式各樣的才藝課,把下課時間塞得滿滿。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回家真的就可以萬事無憂、放心玩樂嗎?他們放學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為了解偏鄉學童的放學後的生活狀況,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於2013年10月18日至11月22日期間以台灣本島及離島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本調查採集群隨機抽樣,偏遠鄉鎮係根據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的定義,以人口高齡化及地理偏遠來認定,依母群體分佈群體,抽取台灣75個高齡化鄉鎮及偏遠鄉鎮,依母群體分布情形抽取受測國小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出2911份問卷,回收21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2.8%,在99%的信賴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3%個百分點。兒盟就偏鄉兒童之現狀進一步檢視,綜合為整份調查報告,具體呈現偏鄉兒童的問題和需求:

每天放學回家後,便是小恩一天工作的開始。寫作業也不得閒:奶奶要喝水了,小恩趕快放下筆去幫奶奶倒水;奶奶要上廁所了,小恩趕緊闔上作業簿,扶著奶奶慢慢地走向廁所。除了煮飯以外,小恩也是奶奶強而有力的雙手和雙腳。「冬天幫奶奶洗澡時速度要快,因為廁所很冷,奶奶會一直咳嗽」、「醫生說奶奶不能一直坐著,每天傍晚要扶奶奶在家走走,不然膝蓋會更沒力」年僅10歲的小恩就像是訓練有素的護士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奶奶生活起居。


一、偏鄉孩子放學後做什麼:張羅三餐,照顧弟妹或是協助長輩餵飯、吃藥…
◎「小阿信」八成偏鄉孩子放學後要做家事,近六成要做到兩件以上
◎ 近四成(37.8%)孩子要當阿公阿嬤的小看護
◎ 近兩成(17.2%)假日還要工作貼補家用,近三成假日從未出門過夜旅行,一般孩子有半數過夜遊玩三次以上

孩子們放學後離開學校,回到家裡要做什麼事?乖乖寫作業還是看電視?大部分的孩子享受充滿樂趣的放學時光,而另一些孩子回家之後不僅不能玩耍嬉戲,反而要幫家裡的大人分擔工作。許多偏鄉孩子因為家庭結構因素,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例如操持家務、照顧家中幼小的弟妹,甚至陪同年長的阿公阿嬤就醫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

本次調查發現近八成(78.7%)偏鄉孩子放學後要做家事,65.7%的孩子經常要「幫忙打掃、整理家裡環境」、40.5%的孩子經常「幫忙洗衣服」、37.8%的孩子經常「陪阿公阿嬤看醫生、或是提醒吃藥」、30.7%的孩子要經常「協助弟弟妹妹吃飯、洗澡等日常生活打理」,另外還有17.2%的孩子「假日不能出去玩,要幫忙家裡工作賺錢」,根本就是電影阿信的翻版。

在這些繁瑣的家事中,偏鄉孩子們要做的事情可不只一件。超過一半(56.6%)的孩子要做兩件事以上,三成三孩子(33.1%)要做三件事以上,近兩成的孩子(17.2%)要做到四件家事以上,小小的身軀就承擔了幾乎所有的家務!一回到家他們就要忙著趕緊整理家裡、張羅三餐,幫弟弟妹妹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輩餵飯、洗澡,儼然就像個小看護,甚至到了半夜也不能睡覺,要負責洗完一家老小的衣服,不然可能隔天沒得穿。

一般孩子與偏鄉孩子相比,兒盟於今年(2013年)針對一般學童所做的分擔家務調查 ,發現大多數孩子家務參與情形並不高,僅四成七會主動做家事(46.5%),與八成的偏鄉孩子要做家事相比,他們明顯要負擔更多的家務。

調查亦發現近兩成(17.2%)偏鄉孩子甚至還要犧牲假日的休息機會,不但不能出去玩,還要幫忙家裡工作(如收集資源回收、下田、看店等)以貼補家用,也難怪近一半偏鄉孩子(46.8%)一整年有52個週末假期,出去玩(含過夜)的次數不到一次(含一次),甚至有近三成(29.4%)完全沒有出門過夜的經驗。與一般學童相較,將近一半(46.5%)的孩子一年出去過夜旅行在三次以上。不禁令人深刻感受,同樣是孩子,生活的樣態竟然差異如此大。

偏鄉孩子放學後不是開心吃著點心、看電視卡通,而是要背負著沈重的家務,承擔起超乎他們年紀的責任,從簡單的打掃洗衣服,到陪阿公、阿嬤看醫生、甚至假日打工賺錢,幾乎一手包辦了家庭裡的大部分工作。這些「小阿信」們依然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生活,努力為家庭盡一份力,89.0%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家庭很幸福。顯示即使孩子們為家庭分擔許多工作,他們也依舊很滿足目前的生活,並且愛護自己的家庭。

由於媽媽賺的錢有限,兩包泡麵常常就是小雄家晚餐的主食,一家五口卻只能吃兩包泡麵,小雄說他不覺得苦,能跟媽媽還有弟弟們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二、偏鄉孩子放學後吃什麼:罐頭,泡麵、餅乾果腹,甚或沒有吃餓著睡著…
◎ 近一成偏鄉孩子(9.8%)放學後沒有天天吃晚餐
◎ 兩成六孩子(26.0%)常常覺得肚子餓
◎ 兩成左右晚餐菜色曾出現罐頭(25.1%),或以泡麵果腹(24.8%)

偏鄉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有營養午餐,回到家之後,他們的晚餐吃什麼呢?會是豐盛的菜色配上營養的主食,還是草草的進食作為一餐呢?調查發現近一成的孩子(9.8%)並沒有天天吃晚餐,一起用晚餐是很多人一家團聚的時光,偏鄉孩子卻沒有機會享受這樣的幸福,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沒吃晚餐的孩子也就是從中午12點以後就不再進食,他們的健康與成長令人擔憂。

即便是有吃也吃得不好,進一步詢問孩子上週晚餐的主食、菜色,結果發現23.4%的孩子們上週晚餐主食曾是餅乾或零食,而25.1%的孩子的晚餐菜色曾出現罐頭,甚至有24.8%的孩子曾以泡麵果腹當作晚餐。

我們驚訝地發現,孩子們的晚餐營養及份量都不夠多,沒有吃進足夠的營養及飲食攝取量,使得他們即使吃了晚餐,還是沒有飽足感,營養不足又常僅以點心果腹,對於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晚餐內容是無法幫助他們成長的。也難怪26.0%的孩子常常覺得肚子餓,甚至10.9%的孩子經常在「睡前覺得肚子餓,但是家裡沒有東西吃」。如此高比例的孩子經常感到飢餓,令人憂心他們的健康。

除了晚餐菜色不夠營養,份量不夠多之外,同樣的餐點也會重複加熱放上餐桌,25.5%的偏鄉家庭「餐桌上的菜沒有吃完不會丟掉,會放著吃好幾餐」。從營養及衛生的立場來看,每餐以新鮮食材烹飪是最佳選擇,但因為偏鄉家庭經濟拮据,使得孩子們必須吃隔夜菜。隔夜菜的營養價值大幅降低,食物的維生素、礦物質在加熱的過程中流失,而且食物也有可能在保存過程中受到細菌污染,對孩子們的健康造成危害,也令人心疼。

小雄的媽媽在做打零工的工作,每天都在煩惱有沒有下一份工作,最長曾經有三周完全沒有工作,沒有錢到需要把家中的保溫瓶、鍋子,甚至是棉被去當鋪典當現金,過著身上幾乎只有銅板的日子,雖然媽媽外出工作時,會先把孩子們帶到鄰居家,由小雄來照顧弟弟們,但他還是覺得媽媽有工作的時候真的太好了…

三、偏鄉孩子放學後的煩惱:煩惱家中經濟狀況
◎ 二成一(20.7%)的孩子同住家人沒有穩定的收入(如薪水等)
◎ 二成三(23.4%)的孩子經常要「煩惱家中的經濟問題」

一般孩子遇到的煩惱,不外乎是與同儕相處的人際困擾或是課業問題 ,但偏鄉孩子的煩惱卻是更深的無奈。調查發現偏鄉因為就業機會較少,20.7%的孩子其同住家人沒有穩定的收入(如薪水等),在沒有固定所得的情形下,也影響了家庭的收入,使得偏鄉家庭的經濟狀況較差。因此將近四分之一(23.4%)的孩子會如小大人一般「經常煩惱家中的經濟問題」。

本次調查也發現,偏鄉家庭中常見爸爸媽媽為了改善經濟,遠赴外地工作,因此有較高的父母缺位情形,20.9%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也因為家庭結構較不完整,家中的大人忙著張羅生活所需,陪伴孩子的時間心力較少,難怪有17.4%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孤單,沒有人陪伴,高於全國一般孩子平均值(12.4%)。

雖然小恩放學後,要照顧奶奶又要做家事,比起其他同學忙很多,但小恩覺得自己超棒的,能夠照顧自己最愛的奶奶,跟奶奶一起生活,讓她覺得自己很幸福…。

四、偏鄉孩子放學後的小確幸:我覺得我的家庭很幸福
要做的家事很多、吃的東西不夠豐盛營養、還要擔心家庭經濟狀況,看起來偏鄉孩子們的生活的確有些辛苦,但在這些煩人的困擾背後,我們也發現每個孩子對於家庭的認同感很高,非常喜歡自己的生活。

整體來說,偏鄉孩子的幸福感受並不會因為物質的匱乏而降低。85.1%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86.5%的孩子認為生活充滿幸福快樂,89.0%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很幸福。即便是詢問一些比較負向的題目(「我覺得很孤單」、「我覺得這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我認為生活是一件痛苦的事」),會選擇的孩子也是少數,意味著多數孩子仍認為自己是幸福的。

但若負擔了沈重家務與煩惱之後,偏鄉孩子對於自己的家庭幸福感受為何?會因為自己要分擔家務,而覺得自己的生活慘淡、一點都不精彩嗎?進一步比較要做家事與不用做家事的偏鄉孩子,可以發現「分擔家務」這個責任,對他們而言,一點都不能說是「痛苦」的事情。以卡方檢定檢測「是否需要分擔家務」與「家庭幸福感題組」各題之間的關係,發現部份題目具有統計顯著差異;在「我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我的生活充滿幸福快樂」、「我覺得我的家庭很幸福」等三題,需要分擔家務的偏鄉孩子,比起不用做任何事的偏鄉孩子,幸福程度更高。

需要做家務的孩子,覺得自己「生活是多采多姿的」的比例為87.1%,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幸福快樂」的比例為87.9%,更有高達90.4%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很幸福」。顯示要做家事的孩子們,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辛苦,反而在分擔家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更加認同自己的能力,也較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對比前面的辛勞付出,可以發現偏鄉孩子非常努力的跟家中成員一起讓家裡變得更好,即使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玩樂,或是物質享受不夠充分,他們依舊樂在其中,積極地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家庭。

五、點燃偏鄉兒童的希望之火,讓孩子只是一個孩子

近年景氣持續低迷,而物價卻不斷上漲,對於偏鄉家庭的經濟狀況更是造成了沈重的負擔,家長努力工作賺錢,想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在大環境的限制下,依然很辛苦的維持生計。因為偏遠地區工作機會較少,留在當地的往往是經濟弱勢的家庭,有許多家庭甚至沒有固定的收入,而這些偏鄉家庭中的孩子,相較於一般家庭,必須做更多的家務工作,例如清潔打掃、協助弟妹打理日常事務、陪同家中長者就醫,甚至假日還要幫忙工作賺錢。

在家庭環境拮据的情形下,他們更能體會大人的辛苦,把爸媽的辛苦看在眼裡,默默煩惱家中的經濟狀況,甚至伸出雙手幫助大人撐起這個家,承擔起大部分的家務責任,孩子們用小小地力量守護家庭,當他們覺得自己能為家庭付出且有所貢獻時,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能跟家人在一起,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情。儘管孩子們都非常懂事,甘之如飴地付出,這樣的早熟令人心疼。為了還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孩子維持溫飽減少煩惱。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4679-2013%E5%8F%B0%E7%81%A3%E5%81%8F%E9%84%89%E5%AD%B8%E7%AB%A5%E8%AA%B2%E5%BE%8C%E7%94%9F%E6%B4%BB%E5%9B%B0%E5%A2%83%E8%AA%BF%E6%9F%A5%E5%A0%B1%E5%91%8A/?page=8

別讓教育成為貧富差距的幫兇

別讓教育成為貧富差距的幫兇


教育,是改善貧窮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平等教育」也是全世界長期的共同課題。

2013年,台灣偏弱勢學童與貧窮分析報告顯示出城鄉資源相差十六倍,偏鄉兒童更面臨教育資源短缺、學習能力失衡與學習機會薄弱的三大貧窮問題。

在M型社會距離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教育似乎也無法逃脫這惡性循環。前陣子的關於「台清交幾無窮孩子」的新聞調查,更顯示出窮人想獲得好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困難,乍聽之下,教育根本就是讓階級更加涇渭分明的幫兇。

改變偏鄉教師荒

改善偏鄉教育一直都是不易梳理的大難題。
原因在於偏鄉教育是許多因素所致: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使得資訊傳播不易,人員流動率高
二、特殊的文化脈絡,如民族、宗教,歷史背景不同,導致部分課程的編制並不適合當地
三、人口不足,小學校不僅經費上分配有限,也較缺乏同儕良性競爭
四、原生家庭在社經位置屬弱勢群體,無法給予足夠學習資源,有些學生還必須負擔龐大家計,此外,有些父母根本不重視教育。

種種困難,使得諸多教師不願進入偏鄉,就算分發過去,也多抱持過客心態,為此狀況,學者更將偏鄉比喻為新兵訓練所,因為只有年輕、代理、或一些考績不佳的教師才願意短期暫留;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一人身兼數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間接影響到當地教師間的同儕文化形成不易。

其實,這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八零年代,美國的Wendy Kopp為了改善當時教育不平等,決定成立Teach for America,她召集一群大學生投入偏鄉教育,成效驚人,近年來,更組織Teach for All,將影響範圍拉往全世界。

2012年,劉安婷憑一股對教育的熱誠而成立Teach for Taiwan(TFT),她大學時因至迦納、海地等貧困地區幫助當地孩童學習,並受德蕾莎修女的禱告詞:「神啊,請你將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讓我的心中能有整個世界。」因而啓發,她重新認識到渴求奉獻生命的本質,於是,帶著這份理念,她回到台灣。

劉安婷認為,偏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期的陪伴,因此,TFT希望能號召有心投入的教師,以「長期陪伴」取代沾醬油式的課輔教學。

TFT要改變的不只是城鄉教育,更試圖改變從一貫體制上來、面臨22K困境的年輕人,希望能給孩子、年輕人和台灣未來重新選擇的機會。


喚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落實城鄉平等教育應有階段性目標,先求有再求好,但也不能便宜行事。
平等教育的最初目標是達到機會均等,讓人能藉教育握有自主選擇權。這也表示普及教育的同時,也在推廣為何受教是權利也是義務,進而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

「我們常常找到對象卻抓不到重點,制式的改革也越來越亂無章法。」

Leadbeater發現肯亞孩童的學習意願低落是因為英國移植而來的教育制度,當地的疾病、貧困問題提供不了實質幫助,因此,他認為教師要做的不是要製造推力,而是吸引力。

印度的科技重鎮Pune,在當地有一所阿曼西圖學校,非常著重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從教學環境可見一班,他們的教育注重實做課題,像是先從政府那要到一台舊巴士並加以改裝成教室,成為師生上課的場域,並教學利用雨水設施來灌溉蔬菜園、或用塑膠瓶來製作菜園的圍籬,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的價值觀發揮潛移默化作用;藉由實作方式,學生亦能從中習得謀生之道。

Charles Leadbeater

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帶出新的思維,首先必須先改變設我們對教育的思維。簡單來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但是真正教育的本質是不斷改變的。

就如劉安婷提到她在迦納教導當地孩童的經歷,改變那問題女孩Mary的不是上課的內容,也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每天與她的互動──再平常不過的打招呼。或許,教育就是人與人真誠的互動,正因為是互相的,不會只有學生單方面獲得知識,正如劉安婷也從與Mary的交流中,學習到何謂生命的滿足。

因此,落實平等教育並非一朝一夕得以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交流與相處,並重視當地特質,去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與需求。改變不平等教育,不只需要展開制度上的變革,也得就教育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尋屬於這時代的新對話。

撰稿:Birdy

資料來源:  http://tedxtaipei.com/2014/01/2013-anting-liu/

放棄新加坡國籍,投身偏鄉小學教育 ! 77年次邢禹賢的故事

放棄新加坡國籍,投身偏鄉小學教育 !

77年次邢禹賢的故事




「我想要留下來。」

在離市區車程4個小時的梨山上,
海拔2012公尺的 全台最高學府-梨山國民中小學,
一位替代役男,
作出了很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他決定在這最偏遠的地方,繼續留下來擔任代理老師!
長年旅居國外的邢禹賢,用著還不是很流利的中文,
一字一句地告訴我關於他的故事…

(以下為邢禹賢親自口述)

從小就舉家遷移到新加坡,對台灣完全沒有印象

記得在剛念完幼稚園那年,
家人為了提供我更好的教育環境,
便決定舉家遷移到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小學裡,
雖然課業也跟得上學校,和朋友們相處也很融洽,
但當時處在格外敏感的年紀,
我總是隱約覺得自己並不屬於這裡。


因為國中老師的一句話,從此決定前往世界各地冒險!
升上國中,漸漸的課業開始遇到壓力,
當時的我個性有些內向,成績也不是很好,
課業上的挫折,使我在自我肯定上有些許不足。

記得有一次段考,我的化學考了全班倒數,
看到慘不忍睹的分數,
真的徹底擊潰了課業上的信心,
正在最沮喪的時候,化學老師便鼓勵我:

「不要被一個小挫折打敗,一次的失敗並不能代表整個人生!」

老師一句話,讓我的價值觀從此改變,
放下了考不好的挫折感,
取而代之的是勇敢挑戰困難的信心,
之後化學出乎預料的考了全班第一!



「不要高估自己的尊嚴,趁著年輕勇敢走出舒適圈試一試,
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要對自己有信心。」
這段話給了我莫大的勇氣,
在化學老師的鼓勵下,
我決定走出舒適圈,踏出人生冒險的旅途。

16歲到美國求學,在志向與興趣中抉擇

在國中畢業、16歲那年,
在化學老師的影響與鼓勵下,
我萌生了對醫學的興趣,
因此決定離開新加坡,獨自飛往美國,
在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開始主修生物及化學等課程。

念了3年之後,除了逐漸發現自己並不擅長數理,
也發現了其實自己的興趣是文學。
(從小喜愛閱讀,其中最喜歡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罪與罰』)
因此不顧父母反對,我毅然決然的轉系,
雙主修比較文學系與俄文系,回歸到原本最喜歡的文學。



完成大學學業後,
我又馬不停蹄地飛往俄羅斯聖彼得堡半工半讀一年,
比起直接升學研究所,更想花多點時間摸索人生的方向。
但這時,我開始面臨兵役的問題。

究竟要選擇新加坡或是台灣當兵?

我想看看陌生的故鄉--台灣!

在當時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回到新加坡當兵,
另一個是回到從幼稚園後便完全陌生的台灣。

我問了自己:「我真的是新加坡人嗎?」

新加坡對我而言,並沒有歸屬感,
也許是多年來在新加坡、美國、俄國輾轉流動,
從來不想待在舒適圈裡的我,只想前往挑戰沒去過的地方。



在俄羅斯半工半讀時,
為了一睹全世界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
也曾經到西伯利亞的荒野中,在零下40度生活一個禮拜,
過程中我並不覺得艱困,
只一心想著:
「如果有人可以在這裡住這麼久,為什麼我不行?」

正因為這種好奇與冒險的性格,
這時心裡有股聲音告訴自己:

「我想看看我的故鄉──台灣!」

向來把行動力放在第一線的我,
二話不說,拎起包包就往台北出發。



我回到故鄉,從頭了解台灣文化!

在回到台灣等待兵役的一年期間,
閒不下來的我在天母的補習班教國高中英文,
並兼職做翻譯,業餘時間便從頭開始了解台灣文化。

但內心蠢蠢欲動的冒險精神並沒有在這裡停下來,
既然當兵時間都要一年,
那這一年我希望能到越遠的地方越好,
因此申請了全臺灣海拔最高、路途最偏遠梨山,
擔任教育替代役。



在挑戰與冒險的精神下,愛上了梨山!

卻也感受到偏鄉與都市的差異...

在2012年,暑假過後炎熱的9月,
經過漫長的車程終於來到梨山服役,
身為大學登山社社員的我,
從第一眼就愛上了這裡的風景,
對我來說,離開城市、親近大自然,更能探索自我。

梨山距離台中市區搭車要4個小時,
在如此偏遠的地方,老師們上班休假制度是做10休4。
而我也觀察到,山上雖然物質並不缺乏,
但被分發到當地的老師,幾乎都不願意留下,
往往時間一到就申請調回都市,
梨山的學生們每隔一年就必須適應新的老師,
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最敏感的年紀,最需要師長的關心,

「老師如果沒有熱忱,很難做出工作範圍以外的幫助,
對學生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當年化學老師一番話,
我深知老師的心態會給學生帶來多大的影響。


尋找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法,

希望能開拓他們的眼界!

在課餘時間,我便會到部落裡走動,
發現當地的家庭都還是以務農為主,
有些小朋友課後必須回家幫忙;
有些則是被叮囑未來要繼承家業,
孩子們雖然個性樂天開朗,但大多無心於學習,
而山上環境也無法提供補習與課後輔導等資源,
因此,就算考上城市的高中,
也很難適應山下的腳步與課業壓力的落差。

為此我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讓這些孩子能更有興趣於學習。
我發現山上的小孩都很愛唱歌,也唱得很好,
所以教他們英文流行歌。
而他們也認真練習,
每次表現都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
在103年度的台中市國中生英文歌唱比賽更得到第一名。

「希望有一天,他們未來也能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看看。」
如同國中化學老師對我的鼓勵,
讓自己選擇前往世界各個角落,看到更大更不同的世界,
因此,我也不希望孩子們的未來只侷限在梨山上。



我知道自己還有事情沒完成,

決定考取代理教師資格多留一年!

一年的時間過的飛快,轉眼間役期就要結束了,
遠離舒適圈、從不讓自己安於穩定的個性,
卻因為梨山而感到不同,
我找到了新加坡沒有的歸屬感。

「我在這裡還有事情沒有完成。」
看著梨山的孩子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更換班級導師,
而我不願讓自己一年的教學成果,就這樣白白浪費掉。

為了留下來,開始尋找各式各樣的方法,
我發現學校仍有個增值偏遠代理教師計畫的缺額,
為此準備考試,並考取代理教師的資格。
終於,成績出爐,順利留在梨山國中小,
繼續擔任一年的代理教師!



教育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實踐偏鄉教育!

在許多台灣人的價值觀中,
畢業或退伍後應該在城市找穩定的工作、過舒適的生活,
去偏鄉去當老師,很難成為大多數人的選項。
但在美國,如果你的孩子到偏遠地區去做教育服務,
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履歷,
你會和鄰居分享你孩子的成就,並引以為傲。

在美國時我曾參加TFA(Teach for America 為美國而教),
這是一個在美國非常風行的社會服務,
每年有數千名一流大學學生擠破頭,
為的就是到貧窮落後地區去從事教育。
雖然後來因為沒有適合我的教缺而放棄資格,
但對偏遠地區教育服務的熱忱早已深植在心中。

面對未來,

有個信念支撐著我:走出舒適圈

一年的代理教師,將在今年暑假告一段落,
其實我還沒想好未來要做哪些事。

但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並不感到徬徨,
因為在內心深處,有個信念支撐著我:
「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趁著年輕勇敢走出舒適圈試一試!」
最後,用上面這句話跟CMoney的讀者們分享,
希望大家都能鼓起勇氣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資料來源: CMoney投資網誌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1358

數學2分變96分 富二代堅持當老師 扭轉偏鄉孩子命運

數學2分變96分 富二代堅持當老師 扭轉偏鄉孩子命運

每天清晨五點、深夜十點,路上蕭條冷清,台東池上國中教導主任詹永名,開著帥氣與周杰倫《頭文字D》同款的百萬大紅跑車,在產業道路呼嘯而過,36歲的詹永名老師,是全校學生們公認「最愛衝刺」的熱血老師,最愛領頭帶著學生一起衝刺人生。

去年,台灣迅速竄紅的旅遊景點為何?莫過於台東池上了。一支廣告,金城武騎單車徜徉在遼闊天地之間,黃金稻浪波濤洶湧,還在大樹下喝上一杯奉茶;雲門40年週年新作品「稻禾意象」,也在層層稻浪裡翩翩起舞...。

池上國中就位在那一根電線桿、路燈都沒有的大片稻田中,於是,在這兒當老師可以過著快樂的人間淨土生活?

詹永名十六年前到了偏鄉學校,才知道和原有想像相距很大,在貧窮的社區裡,學生中午搶著打包營養午餐,作為全家老小晚上的伙食。70%來自經濟弱勢、高風險家庭,學生的家庭功能需要學校幫忙補強,但偏鄉教育資源匱乏,「老師想幫孩子的忙,也幫得很辛苦。」
不過,如果你看過「第56號教室的奇蹟」,在台東池上國中也發生了。

教育部日前表揚國中小補救教學績優團隊和學生楷模,其中,池上國中9年級學生溫俊惟,1年前是個跟同學打架鬧事,甚至一言不和,當場拿椅子摔老師的「校園小霸王」,一上課就睡覺、成績倒數第一名,勒索同學幫他寫功課,他數學段考曾只考2分,連算7+8都要扳手指才能算出來。

溫俊惟常翹課在校園閒逛,看到詹永名認真上課、努力搞笑,教室總是充滿笑聲,決定「給老師面子」,認真聽一堂,這堂課,意外翻轉了他痛苦的數學經驗。

突然,有一天溫俊惟鼓起勇氣問永名老師:「我如果每節下課都來問你,你會不會覺得煩…」從此,不分寒暑,每天早上六點半,溫俊惟就會在教務處門口,等著詹永名上免費數學家教。每節下課短短10分鐘,也要追問1題數學。

詹永名觀察,當溫俊惟看懂數學題目之後,不僅自願當數學小老師,國文、理化成績也跟著整體提升。這一年來,數學最高進步到96分,從最後一名,到了八年級明顯竄升到十二名。
導師對溫俊惟評語從「冥頑不靈」變成「恭敬有禮」,教育部訪視後,他拿到補救教學績優學生獎學金,生平第一次因為用功讀書「賺到」六千元。

溫俊惟說,而改變這一切的就是:永名老師。老師讓他瞭解到很重要的事,為自己負責,以前他從來不知道上一堂課要為自己負起責任。


問題小子溫俊惟(左坐者)遇到良師詹永名(右坐者),每節下課都跑到教師辦公室問問題,數學2分拚到96分。(攝影 | 楊昭瑾)

富裕之後的難題,馬斯洛登頂

池上國中的學生們大多不知道,喜歡嗎?爸爸買給你,這經典廣告台詞,就像詹永名的真實人生,台商爸爸很會賺錢,自己是富二代,屬於社會認知的人生勝利組,獨子,每年營業額過億的環保科技家族事業,等著他繼承。

他快人快語,自爆不吃路邊攤,從小沒動手洗過衣服,只知道洗衣機是全自動,就算高中住校,貴族高中等於有全天管家和幫傭,髒衣服只要放在門口,洗衣部門清洗歸還時,連內褲都幫忙燙好了。

社會對「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幾乎等同「靠爸族」鄙視之義。他說,原本自己人生也可能不脫離刷信用卡,毫不手軟的閃靈刷手,炫富貴公子跟女星風花雪月的負面新聞。

詹永名棄台北教職,到臺東任教,一待就是十年。追問他「為什麼你正在做這件事?」、「為什麼你要奮力完成到底?」詹永名的答案,將時間拉回十六年前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大鍋酸臭的泡麵,讓他下定決心。

大一時,台東的教會牧師到臺北,招募大學生暑假期間前往臺東為弱勢學生課輔,做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而且因為從沒去過臺東,就報名參加,沒想到卻是一場震撼教育。

教會一邊募款一邊興建聚會場所,工程只進行一半,有屋頂,沒門、沒窗戶,也沒有床等家具,正中央有個燈泡,沒有窗戶,台東盛產的小黑蚊,俗稱「黑金剛」,如影隨形,神出鬼沒、叮人痛癢難耐。

受不了每晚被小黑蚊叮得滿頭包,詹永名跟負責協助的當地小朋友求助借宿,到了小朋友家裡,爸媽到台東當板模工,留下三個小孩獨自在家,最大的國小三年級。

詹永名家裡總是一塵不染,從來沒見過那麼髒亂的地方,三個小孩身上發臭、都感染頭蝨,讓他不敢擁抱他們,處處可見堆積如山的衣服、髒污的鍋子,食物就是一大鍋已經酸臭的泡麵,這是爸媽出門前煮的。

窮到一鍋餿水泡麵要吃三天,第一次面對貧窮的真實情境,讓他很震撼,忍不住潸然淚下。
家庭功能失靈,小朋友到學校上學也沒好到哪兒,16年前,沒有當今流浪老師的問題,通常是問題老師,才會自願到偏鄉離島。

當時,小小學校只有八名老師,可是詹永名就曾目睹有的老師幾乎不根據進度上課,大半時間在講人生大道理,校長勸說無效,仍堅持人生大道理比課本重要。特別認真求好心切的老師,反而對「學不會的壞學生」拳打腳踢。

身心障礙的老師比例也不低,有個罹患憂鬱症的老師,上課一半會嚎啕大哭;一位罹患嚴重眼疾,一隻眼睛看不到、另一個弱視,看不清楚學生的水壺裝酒,喝醉了躺在地上睡覺,很多學生到國中還是不會背九九乘法表,上課像下課、下課又像放學,亂成一團。


詹永名有一輛跟周杰倫《頭文字D》同款的百萬大紅跑車,學生溫俊惟素描跑車,送給老師。(攝影 | 楊昭瑾)

富二代堅持當台東野草莓  

暑假一個月,他認真的照顧學生,之後每一年都回到臺東,擔任服務志工。「可是,家長一直在摧毀這些孩子,我每年只短暫停留,怎麼都幫不了他們。」

畢業後,選擇教育替代役,自願前往臺東,退伍後考上基隆與臺東的正式教職,但是掛念偏鄉孩子,不顧家人反對,前往臺東教書。

偏鄉學校幾乎每個孩子的家庭,都有爸爸或媽媽離鄉,在外地工作,沒有書桌,在餐桌寫功課,但是曾祖父母總是在收看很大聲的電視;有的爸爸長期失業待在家中,罹患憂鬱症,借酒澆愁,天天醉醺醺,喝醉就情緒失控,拿酒瓶砸家人,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們似乎注定了一輩子平庸、貧困。

詹永名人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這些孩子長大後能繼續升學或就業,以女生來說,至少可以考上求職第一志願慈濟、馬偕護專,免學費、供住宿,畢業後到大醫院當護士,一個月努力家大小夜班,六萬元薪水,只要能寄三萬元回家,整個家庭就翻轉,弟弟、妹妹有錢補習、可以學才藝,爸媽不用那麼辛苦,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而讓教育扭轉人生的希望,就從學校開始。

免費課輔、成立愛心書坊  因為有意義

第一次分發就職的地點,就是他長年服務的太麻里金崙社區的賓茂國中,那裡的孩子多處於家庭學習環境不佳,也沒錢補習,所以他每天晚上及週六,免費幫學生課輔、陪他們讀書。
因為覺得很有意義,所以詹永名就一直留下來,除了輔導學生課業,也幫他們成立了了愛心書坊,還帶領合唱團獲得臺東縣分組第一名。

詹永名說,社區民眾、學生常常很無聊,想買書竟然連書局都沒有,為了讓他們有事情做,他在學校圖書館設了一個愛心書坊,找他父親的朋友捐錢三十萬,買下書店排行榜的前一百名書籍,很快就把書給買齊,整理後開放學校圖書館,讓大家進去看書。

學校愛心書坊成立,民眾真的就開始進到圖書館看書、閱讀,因為這個小角落,讓讀書風氣不同,後來,學校圖書館還重新整理,變得更好。

調任到臺東池上國中後,他一樣為學生課輔,不同的是,有更多的老師加入,地理科黃姵瑜老師就加入夜間課輔,老師們輪流陪學生讀書。

在池上國中,學生不用每年都要問「不知老師明年會不會留下來?」不用每年畢業典禮,都要跟老師道別,這兒雖有半數老師都不是在地人,很年輕,平均31歲,但服務年資平均超過4年。

這件事聽起來很抽象,沒有身歷其境很難體會。永名老師和一群池上國中老師團隊,把一間一間教室變成溫暖的家,不論要詢問課本、人生問題,老師們都在。

孩子開始自己思考生命歷程,釐清自己要什麼,努力去追求,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竟然變得熱愛學習,參加永名老師清晨的免費家教、夜自習班,不想再渾渾噩噩度日。

為什麼留在台東這件事情很重要?「臺北不缺我一個老師,比我厲害的多得是,但是在這裡,他們很需要我,我在這裡可以發揮能力幫助他們,我知道,只要我離開,他們就什麼都沒有,所以我留下來,是很有意義的。」


詹永名(圖右)上課全心投入,讓孩子喜歡數學。(攝影 | 楊昭瑾)


詹永名十六年前來到臺東縣,讓偏鄉學生相信「有希望」,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翻轉人生。(攝影 | 楊昭瑾)

教學小錦囊

詹永名怎麼教數學?

法寶一:將數學課變成紅白對抗綜藝節目。教授每一個新單元前,用誇張的綜藝表演,引發學習動機,再配合使用分組教學與探索學習的方式,透過從做中學「驗收成果」。

法寶二:教授數學教科書的運算技能外,詹永名還會帶學生到法院旁聽,促進學生思考學習的本質。

到法院旁聽審判一位蓄意偷東西的嫌犯,法官旁敲側擊詢問嫌犯吃什麼早點、謀生工具等問題,來驗證犯罪現場留下的螺絲起子和嫌犯的關聯,讓學生了解邏輯思考的重要,和練習數學證明題的必要性。

資料來源:教育家部落格

教育部國教署推動「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

教育部國教署推動「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2014.1月


為解決偏鄉離島地區教師聘任問題,有效促使教師留任偏遠離島地區學校,提升教學品質,進而縮短城鄉教育落差,教育部國教署已提出「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審酌目前偏鄉離島地區學校聘任教師多存在「師資人力不足」、「師資人才難聘」及「師資流動率高」等三大問題,因此教育部國教署已針對此分別提出相關策略,執行期程共分短程(1至2年)、中程(3至4年)目標分年執行,說明如下:

一、針對師資人力不足部分

在短程方面,提出四項政策方向:
(一) 提高國小教師員額編制:自103學年度起達到國小每班1.65名教師員額編制。

(二) 補助偏鄉離島地區增置偏遠及小型國民中學教師員額(國中專長200):優先補足各領域缺乏之專長師資,請各地方政府依學校教學需要,協助學校規劃合聘及巡迴教師制度,補足學校所需師資,同時以合聘或巡迴方式進用之人力,得支給交通費。

(三) 增置國小教師員額(2688專案):以偏鄉離島地區為優先補助對象,藉以解決偏遠小校人力不足,改善教師工作負荷過重之現象。

(四) 督導縣市政府避免過度員額控留:依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規定,督導各地方政府合理控留教師員額,同時鼓勵其針對偏鄉離島地區盡量聘任正式教師。

至於在中程方面,提出三項政策方向:
(一) 合理修正國小教師員額編制:由於目前以班級數設算學校教師員額編制之方式,產生不同學校規模教師授課總節數與學生學習總節數未能平衡之現象。未來將視學校規模不同,研議合理之國小教師員額編制。

(二) 研議訂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正式教師辦法:由於偏鄉小校學生學習資源不足,又不同規模學校所需之教師員額亦有所不同,基此,教師合聘將是未來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之重要趨勢。是以未來將就法制面完整規劃合聘師資方案。

(三) 研議推動混齡教學:少子女化現象加上部分偏鄉小校教師員額不足,又為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是以,未來將研議混齡教學之相關配套措施(如修正授權法令、課程調整、教師員額調整、混齡編班等)。


二、針對師資人才難聘部分

在短程方面,提出六項政策方向:
(一) 建立代理代課教師人才庫媒合平臺:委託相關單位建置前揭平臺,得以提供學校及教師諮詢服務,協助解決師資難覓困境,並提供學校單位以及教師之間互動式媒合功能。

(二) 建立資源媒合平臺:因應偏鄉離島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因次設立平臺,以利民間團體、大學或退休教師等人、物力資源得以進入偏鄉提供教育服務。

(三) 縮短代理代課教師甄選時程:於「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增列甄選作業得以1次公告分次招考方式辦理之相關條文。

(四) 偏鄉離島地區教師甄選暨介聘加分機制:研議放寬偏鄉離島地區教師聘任之彈性空間及優先介聘至都會地區等多元誘因,延攬教師投入偏鄉教育工作,促使良師調至偏鄉離島地區,維護學生學習權益。

(五) 精進師資培育公費制度及逐年擴增公費生名額:直轄市、縣 (市) 政府倘有偏遠或特殊地區之師資需求(如原住民重點學校之師資及離島地區國立高級中等學校之師資),得依公費分發辦法提報公費生名額,經教育部調整核定分配至相關師資培育之大學培育,並作為分發服務之依據,以保障偏遠及特殊地區學校穩定師資來源與學生受教權益。

(六) 就代理代課教師聘任制度,放寬藝文領域者,再聘不以持有教師證書者為限:就「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3條之2第1項之規定:「中小學聘任三個月以上經公開甄選之代課、代理教師,其服務成績優良、符合學校校務需求,且具第3條第3項第1款資格者(按:具有各該教育階段、科(類)合格教師證書者),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得再聘之,並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再聘至多以2次為限。」,放寬藝文領域代理代課教師得不需持有教師證亦得適用再聘規定。


三、針對師資流動率高部分

在短程方面,提出三項政策方向:
(一) 限制偏鄉地區正式教師服務年限:於教師法中修正,偏鄉地區國民教育階段初聘教師應服務4年以上,始得提出申請介聘至其他地區學校。

(二) 補助偏鄉離島地區教師宿舍整修: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補助修繕單身教師宿舍與充實設備器具,提升住宿品質,以期降低教師流動率。

(三) 研議提高偏鄉離島地區教師相關獎補助機制:研議補助偏鄉離島地區教師交通費及生活津貼等多元誘因,延攬教師投入偏鄉教育工作,促使良師留任偏鄉離島地區,維護學生學習權益。

偏鄉離島地區因交通及生活較不便利,進而造成多數年輕教師缺乏前往偏鄉中小學任教之意願,以致目前正式教師請調及代理代課教師流動頻繁而無法久任。部分地方政府偏鄉小校比率高、聘任正式教師不易;又因學校師資結構及配合專長授課等情,致使部分學校部分科目未具學科專長之師資,因此有辦理多次招募教師卻仍聘不到教師等情形。

教育部國教署希冀透過推動「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得以較確實改善留住師資之問題,使教師能夠真正深入偏鄉,發揮所長,進而改善偏鄉教育環境,提供偏鄉離島地區學童更穩定的學習環境。


 發稿單位: 國教署 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  
    

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


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
2014年08月02日 14:00
偏鄉國小學生每班人數少,但教師依然缺乏。(偏鄉老師提供)
偏鄉國小學生每班人數少,但教師依然缺乏。(偏鄉老師提供  )

隨著29日宣布教育部長由吳思華接任,「台灣的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再次被檢視。其中,「偏鄉教育」是許多主政者看不到或不夠重視的。偏鄉孩子每年收到大把來自政府、企業砸的錢,但最嚴峻的問題卻是缺乏老師,沒有老師長期陪伴的受教生涯,是正常的嗎?他們是孩子,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卻常因為人數少而被主政者遺忘。從學生層次看,影響到孩子脫貧的可能;從長遠來看,台灣的國民教育水平失去偏鄉這塊拼圖,無法整體提升,因此帶來的後果也由全民買單。

「老師,你還會再回來嗎?」1個就讀高雄偏鄉、即將升上小學3年級的女孩這樣問著即將離開的代課老師。教室的另一頭,1位男孩將「希望老師不要一直離開我們」,當成他為明年許的唯一願望,他們的心願有1個可以肯定的共通點,就是都不會實現。這不是特例,這一對小朋友,以及千千萬萬個在台灣偏鄉的小朋友都將失落,且重複著年復一年的失落。
台灣的偏鄉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持續地、大面積地戕害這些孩童的未來,剝奪他們追尋自我,以及透過成長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可能。「教育出問題?那捐錢過去啊!」請不要再抱有這樣的思維,因為台灣的偏鄉小學,一點都不缺錢!

嶄新的校舍內,有投影機、電腦、電子白板、透明塑膠桌墊、彩色筆、蠟筆、畫圖紙,甚至每位孩童的早餐、游泳課的泳具,偏鄉學校都有來自政府補助與企業大筆捐款支應,「有的學校還為每個小朋友辦銀行戶頭,定時放錢進去」,曾參與多次大學生偏鄉教育服務的蔡宜臻說,台灣偏鄉小學生在物質上過得太幸福了,「他們的物質資源太豐富了,就連我要給他們小禮物作為獎勵,許多小朋友已經嗤之以鼻了。」


偏鄉國小教室的設備優良,還有電子白板、投影機支應老師的教學工作。(偏鄉老師提供)

但教育能用這些教學設備堆積嗎?「台灣的偏鄉教育,缺的是軟體,也就是老師。」蔡宜臻點出了台灣偏鄉教育最深切的問題,但每年7月教師甄試時期,始終有這麼多的流浪教師,這些教學過程中的靈魂人物,為何沒有辦法被分配到最需要他們的位置,修補城鄉間教育人才的不均等現象?

「教師不足」、「教師難聘」、「教師流動率高」,是台灣偏鄉教育最嚴峻的3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僅僅影響到孩子的國語、數學等課業方面的學習,面對來來去去老師的流動,已經對這些偏鄉孩子的心理,造成對大人不信任的負面影響。

問題一:「教師不足」
教育現場:導師兼行政、代理老師當導師

國小的班級導師,是與學生關係最密切的,老師必須關注到小朋友在學成績的表現,還得關照到他們的安全、健康、家庭及同儕相處等等,可說是個無微不至的工作,且由於相處時間長,能夠適時扮演導正孩子錯誤觀念與態度的關鍵作用;但偏鄉的學校因教師人力不足,許多導師必須兼職繁瑣的行政職,「學校小、學生少,不見得公文會比較少,因為教育部規定各校要做的事各校一致,都得做」,今年剛完成一學期偏鄉國小代課經驗的大寶老師無奈的說。


行政事務壓縮了偏鄉導師與班級學生相處的時間,自然給予學生關懷與指導的機會,較城市中不需要兼行政職的老師少得多,偏鄉孩子在人格養成階段,常因此失去被即時被導正的機會;此外,部分老師還必須超終點兼課,額外的教學負擔,讓這些仍留在崗位上的老師更加辛苦。

班級導師由代理教師來做,是另一個老師不足產生的現象。教育部為了因應少子化趨勢,縮編正式教師員額數,改由支領月薪的代理教師、日薪計的鐘點教師來從事教育工作。這些老師的年資無法累積,政府也就不需要支付龐大的退休金,這政策看上去是為節縮國家財政支出,也為了避免日後過量的正式教師無書可教的問題,但卻讓偏鄉孩子隨時面臨「我的導師明天就要離開我們」的不安心理狀態,學習效果打了折扣。

在代理導師的層次,是老師個人第一線觀察、教育孩子的中斷,但出現連統領教學方針的「教學組長」都出現代理的現象,則可能代表了學校更高層次教學計劃的朝令夕改,對孩子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因應少子化,台灣代理教師比例漸高,呈現出北部高於南部,東部高於西部,山區高於平地的現象。(製表:風傳媒)


此外,特教老師也是偏鄉小校缺乏的。都市中的特教生,一般都能夠獲得特殊的看顧,比如說過動的孩子會被挑出,給予量身定做的「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由專業的特教師評估後,授予「社交技巧」課程,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維持生活儀節等必要指導,但偏鄉的孩子卻由於教師不足,受不到特殊的看顧,必須打回原班級上課。

「我們班就有2個特教生,上課時會打鬧失控,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被分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大寶老師沒有特殊教育的經驗,更沒有修過特教相關學程,面對這樣的問題顯得無奈,因為特教生不但影響原班級其他學童的學習成效,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成就感。

問題二:「教師難聘」
工人、潛水師、酒店小姐 也是我的學校老師

大寶老師有個深切的經歷,他說,「2014年,高雄偏鄉的1個國小暑期舉辦教師招生,一招、二招、三招都招不到老師,直到開學前一天,校長因為認識我,所以請我當救火隊,根本還來不及備課,第2天就上陣教書,還一次當了國小6個年級的健康、藝文、體育、生活,共4門課的代課老師。」


大寶老師接著說,「我沒有教師資格證,但真的沒有人可以幫忙,我更沒有『藝文』等科目的專業,怎麼教小朋友?只能按課本教課,書本以外更多的藝文知識,我根本給不了,但這已經是該校可以想到對學生最好的方式了,『因為真的沒有人要來』,無奈與無助是許多偏鄉校長最深切的感受。」

你以為這是最糟的情況嗎?弱勢教育公益組織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表示,「有些學校一招、二招、三招,一直到第十招找不到老師,到後來,只要大學畢業就可以來考,最後是只要是個『人』就可以來考,我們就碰過南投山區打零工的工人、蘭嶼的潛水師、山區旅館的櫃檯小姐,都成了偏鄉學校的老師」。

地理條件不佳,吸引不到老師前來工作,因此被妥協的基礎教育品質,嚴重的剝奪偏鄉孩童們受教的權利,「哪天工人走後,又留下了無辜的孩子。」

問題三:教師流動率高
開學第一天 「老師,你會離開我們嗎?」

「他們班又換導師了。」「這個班升到小學4年級,已經換了5、6個導師了。」


這是偏鄉小校屢屢上演的劇碼,在教職競爭激烈的都市根本不敢想像,殘酷的屢次更換導師,已經讓這些孩子無所適從,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老師可以陪我多久、我能信任他嗎?
曾經有過10年偏鄉教學經驗的老師蔡宜恬,就曾在網路上撰文指出,開學時的親師座談會上,家長關注的不是學童們課業學習方面的問題,而是「老師,你什麼時候要調走?你會帶完2年嗎?」

地理位置的偏遠,是澆熄擁有教學熱忱老師最大的一桶水,當地生活條件不良,加上現有教育政策未能適當引導老師往偏鄉區均衡流動,只有正式職的老師有偏遠地區的經費加給,都讓「留住老師」成為看不到希望。

「我的薪水扣掉每天從我住的市區到偏鄉學校100公里的油錢,其他的只夠我吃飯,我也想留在學校幫助孩子,但我也需要存錢養家呀!」這是大寶老師最深切的體悟。

「效益太低了」,大寶老師說,「當我還年輕時,有理想去偏鄉教書,可以不去在乎賺多少,學學教書經驗就好,但當我發現在都市小學50天學到的東西,比在山區小學半年學到的經驗還要豐富時,我只好選擇離開」,因為都市學校能接觸的學生數更多,處理的師生相關情況也更多。

老師的快速流動,對孩子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但過於頻繁的教師流動,造成新來的老師與剛離職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無法延續。

「沒有人長期教導他們倫理」是大寶老師認為造成孩子不尊師重道的主因。學童與老師都得花時間重新適應彼此,建立關係、信任感與默契,但往往已經建立的一切,又會在老師決定離開後,重新回到了原點。

在新北市瑞芳擔任幼教老師的王欣,大學時期就讀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曾有過多次的偏鄉教學經驗,「我剛到學校的時候,小朋友都會有排拒的心態,抗拒對我付出感情,漸漸熟悉後會開心地跟我玩在一起,一旦意識到要分開了,就出現情緒反常現象,調皮搗蛋、違反規定來引起我的注意」,以王欣多年的教學經驗,她認為這是學童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以及只能被動接受一切時會有的表現。

甚至,因為教師更換地太過頻繁,出現孩子並不願意聽從新來老師管教的「藐視處罰」現象,「反正你很快也要離開了」是部分孩子反被動為主動、以「叛逆」回擊他們認知的這些「拋棄我們的大人」的唯一方式。

「老師,你會離開我們嗎?」則是其他乖孩子會有的最直接反應,他們小聲的詢問中帶著害怕,一次次充滿希望的探詢,卻也一次次的讓他們灰心,但他們還總是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聽到信賴的老師給予正面的答覆:「不會的孩子,別慌,我陪著你們呢!」

但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給得起承諾的,終究還是極少數。

台灣偏鄉「教師不足」、「教師難聘」、「教師流動率高」3大問題,希望即將新官上任的教育部長吳思華能夠看到,並有進一步的思考與必要作為。

(註:為保護受訪者,文中部分人名使用化名)

資料來源: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34165